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”的论断,在A股市场的潮汐更迭中愈发清晰。回望资本市场的发展脉络,每一轮具有时代意义的牛市,本质都是技术革命与产业升级的资本映射。在民族复兴的历史坐标上,科技创新既是经济增长的“发动机”,更是A股牛市的“定盘星”,唯有科技突破铺就的牛市之路,才能真正承载起大国崛起的梦想。
科技股的牛市根基,深植于经济发展的底层逻辑。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关键转型期,“朱格拉周期”与库存周期的共振,推动制造业迎来设备更新与产业升级的双重浪潮,工业机器人、高端机床等科技装备投资增速连续两年超15%。财政与货币政策的精准发力更让科技赛道如虎添翼:5万亿专项债重点投向“新质生产力”领域,PSL低息贷款为芯片企业纾困,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压降至3%以下。这种政策红利与产业需求的叠加,使得科技企业盈利预期持续改善,为A股牛市提供了坚实的业绩支撑——正如科技50指数在2025年10月的连续上涨,短短两个交易日涨幅便接近4.5%,总市值突破9万亿大关,印证了市场对科技价值的坚定认可。
科技股的牛市动能,源自关键领域的突破性进展。民族复兴的核心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,而A股科技板块的崛起正是这一进程的生动写照。在半导体领域,中芯国际28nm生产线良率突破90%,14nm产能全面释放,形成从设计到封测的完整产业链,国产化率突破30%的临界效应正在显现;新能源赛道上,宁德时代凝聚态电池实现量产,光伏HJT电池效率攀升至26%,深远海风电装机占比突破20%,构建起全球领先的产业优势;AI与生物科技领域更不乏惊喜,智能制造AI系统为企业节省百亿成本,基因编辑疗法拿下首个批文,硬核科技的突破正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业竞争力。这些突破并非孤立存在,而是14亿人统一大市场、全产业链布局与新型举国体制协同作用的结果,构成了科技牛市难以复制的核心优势。
科技股的牛市意义,远超资本市场的涨跌本身。从历史维度看,A股三次牛市分别镌刻着经济起飞、人口红利与结构转型的时代印记,而2025年开启的新一轮行情,注定要书写“科技强国”的新篇章。当前TMT板块总市值已突破23万亿元,占A股总市值比例超22%,电子行业更是取代银行业成为市值第一大行业,这种结构性变化背后,是中国经济核心竞争力的重塑。更深远的是,科技牛市正吸引长期资金持续入场:1.5万亿个人养老金、30%比例的保险资金配置,以及瞄准估值洼地的外资,纷纷将科技股作为核心配置方向,这种资金流向不仅夯实了牛市基础,更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升级的进程。
当然,科技牛市的演绎不会一帆风顺。当前TMT板块交易占比一度超过46%,部分行业市盈率处于历史高位,短期拥挤度风险不容忽视。但与前两轮科技牛市相比,本轮行情在持续时间、指数涨幅与机构持仓比例上仍有提升空间,尤其是公募基金对TMT板块的持股比例尚未达到历史峰值,增量资金的入场将推动行情向更深层次发展。更重要的是,本轮科技牛市建立在扎实的业绩增长之上,光模块、芯片等细分领域企业的营收与净利润均实现爆发式增长,基本面的支撑让行情更具可持续性。
站在国运上升的关键节点,A股的科技牛市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市场现象。它是“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”的资本市场印证,是科技自立自强的公开宣言,更是民族复兴的资本注脚。当研发投入追平美国、国际专利占全球40%、每年500万理工科毕业生投身创新实践,我们有理由相信,这轮由科技驱动的牛市不会是昙花一现,而将伴随民族复兴的征程,书写属于中国的科技传奇与资本华章。在这场牛市中,每一份对科技股的坚定持有,都是对国家未来的信心投票。